
关于发布2025年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
技术的通知
各乡镇(街道)及局属有关单位:
根据河北省农业农村厅《关于推介发布2025年农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的通知》的文件要求,结合我市产业特点,遴选确定16个主导品种,9项主推技术,详见附件。
附件:1.新乐市2025年农业主导品种
2.新乐市2025年农业主推技术
新乐市农业农村局
2025年6月7日
附件1
新乐市2025年农业主导品种
根据我市主导产业发展要求和农民的科技需求,邀请推广、科研、教学、企业等单位和我市具有高级职称专家,组织开展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筛选与集成,形成技术操作规范,制定分区域、分品种、分季节的农技推广计划。以下是推广的16个主导品种:
小麦主导品种4个:马兰1号、马兰6号,中麦31、济麦22;
玉米主导品种4个:冀玉903 、登海605D、东单1331D、隆创310;
花生主导品种4个:新花17号、冀花19、冀农花6号、冀花23;
蔬菜主导品种3个:生姜、豇豆、西红柿;
水果主导品种1个:阳光玫瑰。
附件2
新乐市2025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
建设补助项目农业主推技术
一、小麦“一喷三防”技术
(一)技术概述:小麦抽穗灌浆期是防治以麦蚜和白粉病为主的多种病虫害的关键时期。小麦“一喷三防”是指在该时期将杀虫剂、杀菌剂和叶面肥混合一次喷雾,达到减轻小麦中后期病虫危害,增强小麦抗逆性,防干热风、防倒伏,增加小麦粒重,实现小麦稳产增产的目标。
(二)增产增效情况:杀虫剂、杀菌剂和叶面肥一次性喷施,达到省工增效的目的。实施“一喷三防”可使小麦增产20%~30%。
(三)技术要点:当麦蚜百株蚜量达500头以上,天敌与麦蚜比小于1:150或白粉病病株率达20%时,应立即开展“一喷三防”。在5月上中旬进行。
杀虫剂推荐:吡虫啉、吡蚜酮、马拉硫磷、抗蚜威、高效氯氟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及含有以上成份的复配制剂。
杀菌剂推荐: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丙环唑、己唑醇、苯醚甲环唑、腈菌唑、氟环唑、多菌灵、甲基硫菌灵、多抗霉素、春雷霉素及含有以上成份的复配制剂。
叶面肥:磷酸二氢钾、磷钾为主的水溶性肥料、其它叶面肥等。
取杀虫剂、杀菌剂、叶面肥各一份,采用二次稀释法配制药液,均匀喷雾。喷药时要上下均匀打透,亩用水30kg~45kg。避开中午前后气温较高时段喷药,避免出现药害和中毒。
(四)注意事项:1.严禁随意加大药量、肥量,以避免药液浓度过高,造成肥害、药害;配制农药时要采取二次稀释法,以提高药效,亩用水量不少于30公斤。2.一般选在上午9~11时和下午4~6时喷施。要喷洒均匀,尤其是要注意喷到下部叶片。在喷施前应留意气象预报,避免在喷施后24小时内下雨,导致“一喷三防”效果降低。3.要严格遵守农药使用安全操作规程,做好人员防护,防止中毒,并做好施药器械的清洁工作。
二、小麦玉米创新型管网分布式浅埋滴技术
(一)技术概况:
在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种植区,小麦播种同时完成播种和铺设滴灌带作业,将滴灌带浅埋于地下3cm左右,供小麦、玉米两季作物使用(一铺两用),待玉米收获后利用专用机具将滴灌带回收。在小麦播种前将支管一次性深埋,能够更省工、省事、对争取农时、减少用工、消除机械作业障碍、降低每年更换支管费用等都有显著作用。采用该技术的地块,小麦播种前整地(旋耕或翻耕)时,平行于支管方向作业或者把支管两边当成横头作业,小麦玉米播种按正常方向进行。
(二)技术要点:
1.浅埋滴灌地块,安装之前根据地块地形、土质、井深等设计单元大小、材料选型等铺设方案。
2.滴灌带支管采用开沟深埋方式,沟宽12cm,沟深35-40cm;滴灌支管采用耐压的PE硬管,型号为63或75; 滴灌支管埋设深度为:地面至支管顶部的距离不少于10cm,最好在30cm,保证农机在地面正常作业,不损坏支管。
3.滴灌支管与滴灌带连接,滴灌支管至地面距离采用硬质盲管,盲管顶部安装三通阀门,然后直接与地面机械铺设的滴灌带进行连接,三通阀门与地面持平。
(三)提质增效
1.减少人工费。该项技术,由原来的一年四次支管拆装(小麦播种后铺支管,并把毛管与支管连接好;小麦收割之前分离支管与毛管的连接,再撤出支管;玉米播种之后铺支管,再把支管和毛管连接好;玉米收割之后剪断毛管与支管连接,并撤出支管),改变为第一年两次拆装(小麦播种前铺支管,播种后连接支管与毛管;玉米收获后剪断毛管与支管连接,不用撤出支管),从第二年起不用铺支管,直接小麦播种后把支管与毛管连接,玉米收获后分离开支管和毛管。简化了工序,同时每年每亩地节约40-50元的人工费用。
2.减少材料费。该项技术,一次支管改造可以使用7-10年以上,比之前使用方法减少2-3次支管更换的材料费和人工费。
3.提高机械作业率。该项技术,支管深埋10cm以上,不影响播种、收获、植保等农机作业,增加农机操作的便利性,提高农机作业效率。
4.争取农时、促高产。玉米播种时,不需要人工拆装支管,可以实现边播种边浇水。即:播种完成1-2个浇水单元,就可以进行浇水,促进玉米早出苗。从农时来说占了很大优势,春争日夏争时,这就为玉米高产打下良好基础。
三、农机深松整地技术
(一)技术概述:为有效打破土壤犁底层,增强土壤蓄水保墒和抗旱防涝能力,促进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提高,农机深松整地是指通过拖拉机牵引深松机械,在不打乱原有土层结构的情况下松动土壤的一种机械化整地技术。实践证明,实施农机深松整地作业,打破了坚硬的犁底层,降低了土壤容重,提高了土壤通透性,改善了耕地质量,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增产增收情况:小麦亩增产率为9.69%、玉米亩增产率为11.71%,推广投资年均纯收益率为3.59%。
(三)技术要点:农机深松丰产技术是以农机深松整地技术为主体和基础,融合旋耕、施肥、播种等机械作业技术形成核心,并吸纳种子、土肥、植保、田间管理、秸秆还田等多项技术与之配套而成。提炼出了8种深松作业模式,明确了各个环节的技术要点,实现了技术模式的标准化、精简化和套餐化。
(四)适宜地区:全市适宜深松作业地区。
(五)注意事项:一是深松机具与配套动力相匹配,确保深松作业质量;二是强化宣传与培训,切实提高机手操作技能和职业道德水平;三是深松作业后要及时合墒弥平裂沟;四是农机农艺高度融合,最大化发挥农机深松整地技术效果。
四、玉米中后期“一喷多效”节药增效技术
(一)技术概述:玉米中后期是玉米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多种病虫害的集中发生危害期。玉米穗期病虫害主要有玉米螟、棉铃虫、桃蛀螟、玉米南方锈病、褐斑病、弯孢叶斑病、穗腐病等。后期穗腐病产生的毒素,严重影响玉米品质,引起人和家畜、家禽中毒。利用植保无人机,科学配比杀虫剂、杀菌剂,添加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叶面肥等开展“一喷多促”,可提升抗逆、减少损失、提升单产,有效控制玉米南方锈病、草地贪夜蛾等重大病虫害的发生,确保玉米生产安全。
(二)增产增效情况:玉米产量较常规防治区平均增产率达到5%以上。
(三)技术要点:玉米中后期即玉米大喇叭口期至乳熟初期,根据病虫害发生实际情况,适时实施“一喷多效”飞防作业,即一次喷施杀虫剂、杀菌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或叶面肥,可起到防治棉铃虫、粘虫、穗蚜、红蜘蛛、玉米螟、褐斑病、大小斑病、弯孢菌叶斑病、玉米顶尖腐烂病等多种病虫害,防止倒伏和增产多重效果。且玉米中后期植株较高,病虫防治进地难,通过植保航空飞行器、等先进植保机械的应用,可以解决玉米中后期病虫害防治瓶颈难题,实现玉米保产增产、高产稳产,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目标。飞行作业参数参照全国农技中心《秋季主要粮油作物植保无人飞机“一喷多促”技术指导意见》,作业时环境风速应小于三级风(≤3.3m/s);针对现有主流植保无人飞机,建议飞行速度3-5m/s,施药液量1.5-3升/亩;飞行高度(离作物冠层的高度)根据载荷重量适当调整,载荷重量<30L的飞行高度 2-3m、载荷量≥30L的飞行高度3.5-4.5m。施药前应根据飞行高度确定有效作业喷幅,确保喷幅边缘有足够的药液沉积量。
(四)注意事项:1.所选杀虫剂要持效性和速效性相结合,严格按照药剂使用说明推荐剂量用药,做到科学轮换用药;2.采用二次稀释法配制药液;3.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在降雨前两小时内防治的,雨晴后要及时补防;4.施药作业时,环境温度不超过30℃,宜选择在上午10点前或下午4点后施药作业。
五、高油酸花生轻简高效栽培技术
(一)技术概述:高油酸花生(油酸含量≥75%)营养价值丰富,具有医疗保健功能,化学稳定性好,其制成品保质期长、耐储存,市场前景广阔。为实现我市花生生产的轻简、高产、高效、绿色可持续发展,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集成了高油酸花生轻简高效生产技术,规范了高油酸花生种植的关键环节,为我市花生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
(二)增产增效情况:采用高油酸花生轻简高效栽培技术,花生示范田平均节约用水33.3%、减少化肥用量28.4%,花生亩增产10%以上,亩增效400元左右。
(三)技术要点:播种前10-15天剥壳,每亩种子(15-17千克)用全程(25%噻虫·咯·霜灵悬浮种衣剂)80毫升+贝键(10%嘧菌酯悬浮种衣剂)30毫升l+水250毫升包衣,拌种后要阴干种皮后再播种。高产田亩施圈肥3-5吨或腐熟鸡粪0.8-1.2吨配施生物菌肥,亩施纯氮8千克左右,磷(五氧化二磷)6千克左右,钾(氧化钾)9千克左右,钙(氧化钙)8千克左右;中低产田亩施圈肥2-3吨或腐熟鸡粪0.4-0.8吨配施生物菌肥。亩施纯氮4千克左右,磷(五氧化二磷)3千克左右,钾(氧化钾)5千克左右,钙(氧化钙)6千克左右。连作土壤可增施石灰氮、生物菌肥,可有效平衡土壤微生物种群,减轻连作障碍。一般在5月中下旬播种,春播覆膜花生4月25-30日播种。一般春播大花生双粒亩播1.0万穴左右,小花生双粒亩播1.1万穴左右。花生适宜的播种深度为3-5厘米。自团棵期(主茎有4片复叶)开始,应及时检查并抠出压埋在膜下横生的侧枝,使其健壮发育,始花前需进行2-3次。当植株生长至30-35厘米时,对表现旺长田块用多效唑、烯效唑等生长调节剂进行控制,要严格按调节剂使用说明施用,于上午10点前或下午3点后进行叶面喷施。播种完成后立即滴灌浇水,以后应分别在始花期和结荚期遇旱滴灌浇水。一般选择在播种期、始花期和结荚期滴灌施肥,每次的施肥量分别占施肥总量的30%、30%和40%。主要病害有根茎腐病、叶斑病、网斑病。虫害主要有蚜虫、蓟马、红蜘蛛和棉铃虫等。夏播花生收获较晚,最好在10月20日以前收获,晾晒种子到安全含水量以下。
(四)注意事项:高油酸花生对纯度要求严格,一定要按品种分晒分存,防止晾晒和贮存期间造成混杂。
六、设施蔬菜绿色优质生产集成技术
(一)技术概述:以主栽蔬菜节水灌溉、高效施肥、轻简化栽培、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品质提升等技术为核心,将现有的农艺、生物、工程三大节水技术进行规范化、标准化集成,形成科学量化、简单实用的节水省肥、节药绿色优质生产综合技术,并集成设施蔬菜绿色优质生产技术,包括设施蔬菜水肥同位同步技术,设施蔬菜精准施肥技术、微生物菌剂施用技术,生物绿色防控技术等技术,有效解决目前设施蔬菜生产中存在的水肥资源浪费、面源污染、蔬菜病虫害发生以及蔬菜品质下降等系列问题。
(二)增产增效情况:设施蔬菜绿色优质生产集成技术,实现节水21%-33%、节肥42%、节工59%,水分利用效率提高35%以上,减少化学农药施用量57.1%。
(三)技术要点:
1.设施蔬菜水肥同位同步技术:依据设施蔬菜的需水规律,各生育期灌水下限,天气情况及土壤墒情确定灌水时期、次数和灌水量。
2.设施蔬菜精准施肥技术:依据设施蔬菜的需肥规律、土壤供肥能力,确定各生育期的施肥量、施肥比例。
3.微生物菌剂施用技术:基肥施用微生物菌肥调节土壤、定植期微生物菌剂蘸根提高抗病性,中期施用微生物菌剂预防病害。
4.生物绿色防控技术:防治原则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原则;防控准则:控湿减病、匀肥避病、净棚精作、生防化治;抗病品种;创造适宜的生育环境;种植诱虫植物;色板诱虫;喷生物药剂提高抗病性。
(四)注意事项:
1.不同区域和种植茬口选择适用当地的优质抗病品种。
2.根据设施蔬菜的目标产量和土壤肥力、质地,微调灌溉施肥方案。
3.根据病虫害发生种类及程度调整用药方案。
七、水肥一体化
(一)技术概述:水肥一体化技术是将灌溉与施肥功能结合,通过管道系统将溶解后的肥料溶液精准输送至作物根区的现代农业技术,核心是实现“水、肥同步供给”。其核心优势在于打破传统灌溉与施肥分离的模式,让水分和养分直接作用于作物吸收效率最高的根系区域,能显著提升水肥利用率,同时达到省水、省肥、省工的效果,最终助力作物产量增加与品质优化,是当前规模化、精细化农业种植的关键技术之一。
(二)增产增效情况:在大田作物(小麦、玉米、棉花等)中,一般可增产10%-20%;在设施作物(番茄、黄瓜、草莓等)和经济林果(柑橘、葡萄、猕猴桃等)中,增产幅度更高,可达15%-30%。相比传统漫灌,节水率达30%-50%,每亩可减少化肥用量 10%-20%。无需人工撒肥、灌溉,每亩可节省人工2-3个,尤其适合规模化种植,降低人工成本。
(三)技术要点:
1.系统选择:根据作物类型和种植规模选合适系统。大田作物常用滴灌带,设施农业(大棚、温室)多用内镶式滴灌管,高附加值作物(果树)可配压力补偿式滴头。
2.肥料选择:优先用全水溶性肥料,如尿素、磷酸二氢钾、硝酸钾等,避免用含杂质多、易沉淀的肥料(如未腐熟有机肥、过磷酸钙),防止堵塞管道。
3.水肥配比:按作物生育期需求调整浓度,苗期肥液浓度宜低(如EC值0.8-1.2ms/cm),结果期可适当提高(如EC 值 1.5-2.0ms/cm),避免单一肥料过量。
4.灌溉施肥时间:单次灌溉施肥时长控制在2-4小时,先灌 10-15分钟清水湿润土壤,再输送肥液,结束后再灌10-15分钟清水冲洗管道和根区残留肥料。
5.压力控制:系统工作压力需匹配设备要求,滴灌系统一般控制在0.15-0.25MPa,压力过高易损坏管道,过低则水肥输送不均匀。
(四)注意事项:
1.定期维护设备:每周检查过滤器、滴头、管道接口,及时清理过滤器内杂质,更换堵塞的滴头,修复漏水接口。
2.避免肥料混用禁忌:不同肥料混合前需确认兼容性,如硫酸根类肥料与钙肥混合易产生硫酸钙沉淀,会堵塞管道,此类组合需分开施用。
八、绿色无公害番茄生产技术
(一)技术概述:小番茄绿色无公害生产需在关键生长期(开花坐果至成熟期)集成应用生物防控、环境调控与营养管理等技术,通过一次操作或协同系统实现。以“一防病虫、二防逆害、三防营养失衡”为核心目标,通过单次综合管理,实现多重效果,兼顾生态安全与品质提升。
(二)增产增效情况:小番茄绿色无公害生产技术最终达成减药30%~40%、增产20%以上、果实零农残的目标。
(三)技术要点:
1.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1)生物替代化学药剂
天敌释放:粉虱防控,每株粉虱≥0.1头时,按2000头/亩释放丽蚜小蜂,间隔7~10天释放2~3次;棉铃虫/夜蛾防控,悬
挂性诱剂诱杀雄虫(每亩15~20个诱捕器),或喷施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50~60毫升/亩)。
生物药剂:灰霉病:喷施1000亿孢子/克枯草芽孢杆菌(60~80克/亩)。
(2)物理隔离与诱杀
防虫网:棚室通风口覆盖50~60目防虫网,阻断粉虱、蚜虫侵入;
色板诱杀:悬挂黄色粘板(20~30块/亩)诱杀成虫,高度随植株生长调整。
(3)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
杀菌剂:多菌灵,甲基托布津,恶霉灵等;
杀虫剂:吡虫啉,噻虫嗪等
2.智能环境调控与抗逆管理
(1)智能环境监测:物联网传感器实时调控温湿度、光照,高温期喷施遮阳剂。
(2)抗逆促生技术:熊蜂授粉,替代激素蘸花,提高坐果率并减少畸形果。
3.营养精准管理与功能性提质
(1)水肥一体化方案
基肥:腐熟有机肥(800公斤/亩)+ 豆饼(100公斤/亩);
追肥:花果期滴灌海法水溶肥(5公斤/亩/次)+ 海藻提取物(诱导糖分积累),配合钙镁肥防裂果。
(2)功能性品种应用
选育高番茄红素(15mg/100g)、高糖(糖度>10%)品种,成熟期通过控水控肥促进风味物质合成。
(四)注意事项
1.药害预防:生物药剂不可与化学杀菌剂混用,避免紫外线强烈时段喷施;
2.生态保护:释放天敌前移除黄板,喷施生物药剂后48小时禁止通风;
3.品质保障:采收前15天停用所有叶面肥,确保农残未检出。
九、设施大棚水平大架型葡萄种植修剪技术
(一)技术概述:需结合架型特点(如水平棚架、T型架等,枝条呈水平分布)和设施环境(控温、控湿),通过调整枝条生长与结果关系,平衡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确保架面通风透光,合理分配养分,提高果实品质和产量,同时维持树势健壮,延长结果年限,实现葡萄种植的高效优质生产。
(二)增产增效情况:该修剪技术通过“控量、提质、稳势”的综合调控,既能直接增加优质果产量,又能通过提升果实商品性、降低管理成本实现增效,是设施葡萄高效种植的关键支撑技术。
(三)技术要点:
1.定植当年整形修剪
(1)春季定植后,保留1个最强壮新梢作为主干,其余抹除。主干长至架面高度(1.8~2.0m)时摘心,顶端留2个副梢培养为水平主蔓(双臂)。
(2)夏季管理:水平主蔓沿架面钢丝牵引,每隔20~30cm培养1个侧蔓(未来结果母枝)。侧蔓长至6~8叶时摘心,促进花芽分化。
2.冬季修剪(休眠期)
(1)主蔓修剪:水平主蔓延长枝剪至架面边缘,若树势弱可回缩至饱满芽处。
- 结果母枝修剪:短梢修剪,留2~3个芽,适用于基枝更新或弱树;中梢修剪,留4~6个芽,适用于多数品种(如巨峰、阳光玫瑰);长梢修剪,留8~10个芽,适用于强旺品种(如克瑞森)或填补架面空缺。
(3)更新修剪:双枝更新法,同一部位留1个长梢(结果母枝)和1个短梢(预备枝)。次年结果后,剪除长梢结果枝,预备枝发出的新梢继续修剪。
3.夏季修剪(生长期关键措施)
(1)抹芽定梢(新梢5~10cm时),每结果母枝保留2~3个健壮新梢,间距15~20cm。抹除双芽、弱芽、病虫芽。
(2)新梢绑缚:新梢长30~40cm时,按“放射状”均匀绑缚于架面,避免重叠。
- 摘心与副梢处理:结果枝,花前3天,花序以上留4~6叶摘心,花序以下副梢全除,以上留1叶绝后摘心;营养枝,留8~10叶摘心,副梢留2叶反复摘心。
(4)疏花疏果:花前疏除弱穗,中庸枝留1穗,强枝留2穗。坐果后疏粒(巨峰每穗留40~50粒,阳光玫瑰留60~80粒)。
4.秋季修剪(采果后):疏除过密枝、病虫枝,改善通风透光。回缩过长枝,减少养分消耗。
5.配套管理技术
(1)肥水管理:修剪后追施高磷肥(如磷酸二氢钾)促花芽分化。果实膨大期,增施钾肥(硫酸钾或硝酸钾)。
(2)病虫害防控:冬季修剪后喷5波美度石硫合剂清园。生长期重点防治霜霉病、灰霉病、蓟马。
(3)环境调控:花期白天温度控制在25~28℃,夜间15~18℃。花期湿度控制在50%~60%,避免灰霉病发生。
(四)注意事项:要严格疏花疏果,保持合理留穗量;每年冬季保留基部隐芽枝,逐步回缩老枝,避免出现结果部位外移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