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新乐市政府信息公开平台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工作部署
2006年工作总结
今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局全面贯彻落实市三届四次全会精神,积极稳妥的抓各项重点工作的落实。现简要汇报如下:
今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局全面贯彻落实市三届四次全会精神,积极稳妥的抓各项重点工作的落实。现简要汇报如下:
一、人事人才工作
按照我市“十一五”人才规划的总体要求,积极贯彻“人才强市”的战略目标:
一是坚持引才引智并举的方针,开展多种形式的引才借智活动。上半年组织我市知名企事业单位参加东北亚(环渤海)等人才交流洽谈会,共引进人才120名。
二是进一步加强人事代理工作。到目前为止,进入人才市场托管的各类人员2820人。
三是努力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今年我市共接收应往届大中专毕业生141人,现有65名毕业生通过“双向选择”找到了就业岗位,其他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正在洽谈当中。
四是进一步完善了事业单位聘用制改革工作。在去年事业单位聘用的基础上,今年上半年我们又对政府系统67个全额事业单位进行了聘用制改革,使全市政府系统事业单位全部实行了聘用制,按时、按标准完成了原定的目标任务。
五是职称评审工作有序进行。严格按照申报条件、评审程序和要求,评审高级职称45人,中级281人,为通过职称评定的809名人员办理了资格证书及聘任证书发放工作。
二、人事考核和公务员队伍建设
一是完成了2005年度机关及事业单位7683名工作人员的考核奖励工作。
二是根据上级的安排部署,对我市国家公务员进行了《公务员法》考试考核工作,全市共有1133名行政机关人员参加并通过了考试。
三、协调解决军转干部生活困难问题
我们根据上级有关政策,按照2006年新的生活补贴标准及时为15名企业军转干部调整了工资和养老金,并向石市解困办和市政府写出专题报告,为3名企业军转干部解决了拖欠工资。同时,为有效防止我市个别军转干部进京非法聚集,我们对全市57名企业军转干部逐人进行联系,认真排查,对重点人采取逐级负责的办法,积极做好他们的思想稳定工作。
四、就业再就业工作
1、对下岗失业人员及其技能状况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共为300人进行了职业技能鉴定,城镇新增就业2000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700人,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95人。
2、统筹城乡就业,大力推进劳务输出产业化。截止目前,我市劳务输出工作实现了思路创新、工作创新,全市劳务输出6220人,完成全年任务的142.7%,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6800人次,完成全年任务的125%。
3、突出抓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目前,我们已举办美容美发、计算机应用等“阳光培训”22期,培训学员736人,完成全年任务的123%,举办引导性培训班37期,培训学员3020人,完成全年任务的100.7%。
五、社会保障工作
抓扩面,不断的巩固和完善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今年全市失业保险参保新增321人,完成全年任务的107%,参保人数保持上升势头。失业保险收缴201.6万元,完成全年任务的100.8%。
六、强化执法监察,规范劳动关系
1、组织开展各种专项执法活动。重点围绕欠缴社会保险费、拖欠工资、不遵守劳动合同、非法职介等侵权行为,加大监察力度。共检查用人单位360家,涉及劳动者23786人,补签劳动合同1900份,补办就业证件210多个,建立职工档案4200份,追讨工资326万元。接待举报投诉1780人次,突发事件4起,全部得到妥善处理。
2、开展了劳动保障年度审查工作。共审查用人单位690多户,涉及劳动者36540人。
3、加大劳动争议预防和处理工作,立案受理劳动争议56起,结案52件。共接待处理来信来访520人次,都得到妥善处理,及时化解了矛盾,维护了稳定。
4、依法规范劳动关系,各类企业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签订率明显提高。全市普遍建立了劳动合同制度,覆盖率达到95%。
七、乡镇、街道劳动保障所管理服务工作
当前,随着劳动保障工作诸多职能的转变,乡镇、街道劳动保障所的社会化管理服务。已经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优势,主动承担起所辖区域的再就业和退休人员管理、服务、劳动保障政策宣传等等工作的责任,真正建立起了有效的劳动保障工作平台。
八、干部队伍和机关作风建设
1、坚持换位思考,想民爱民为民的正气正在形成。组织干部职工根据各自的服务对象进行换位思考,感受服务对象的心态、想法和要求,强化服务意识,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理念,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尽可能让群众满意;组织干部职工在处理人际关系和工作协调关系上换位思考,加深理解、增进友谊、爱护团结,做到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形成了协商共事的良好局面。在换位思考的基础上,加强学习教育,着力提高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履行职责能力和为群众服务的水平。
2、规范从政行为,机关作风建设出现了可喜的变化。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教育活动,有效地解决了部分职工中存在的协商共事差、全局观念差以及服务态度等方面的问题,为做好全年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管权,根据工作需要和干部职工的思想作风实际,加强制度建设,做到职工有行为规范、工作有制度规范、运转有程序规范。实现了机关管理由人管人向制度管人的转变。
3、坚持标本兼治,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制定下发了《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干部廉政准则》和《行风建设工作标准》,规范了干部职工的廉洁自律行为。半年来没有发生违法违纪问题。
总结一年来的工作,虽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是与市委市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和职工群众的期望还有较大差距。一是就业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特别是针对下岗失业人员技能单一、年龄偏大的特点,再就业工作的难度明显增大,各项再就业政策的效应尚未充分发挥。二是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任务艰巨,确保发放的形势严峻,医疗保险上遇到了优势企业不愿参保、困难企业无力参保的问题,为数众多的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还未纳入社会保险范围,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任务繁重。三是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特别是高级技能人才短缺,成为影响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四是维权任务日益繁重,不签订劳动合同和拖欠工资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劳动争议案件、群体性事件和信访案件的数量不断增多。这些问题的产生,既有政策不完善的原因,也有政策落实不到位、工作不细致的原因。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进行研究和探索,逐步加以解决。
下一步的工作设想
2007年我市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好市三届四次全会精神,继续坚持以人为本,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以促进就业再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维护劳动者权益为重点,协调推进各项工作,努力实现重点工作有新突破,经常工作有创新,基础工作上水平,整体工作上台阶,争取圆满完成全年的任务目标。
一、贯彻实施好“人才强市”战略,加大人事人才工作力度
抓好“三支队伍建设,完善事业单位聘用制度改革工作,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为我市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服务。
1、继续完善事业单位聘用制改革工作,按照上级人事部门的工作安排和要求,做好迎接验收工作。
2、抓好人才队伍建设,为加快我市经济发展服务。①以教育培训为重点,抓好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建立继续教育制度,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进行培训,做好专业技术人员评聘工作,抓好科技拔尖人才的培养和管理。②引进急缺人才,培养本地人才。围绕我市经济发展的目标要求,主动走出去,引进我市急缺的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管理人才、加大本地人才的培训力度,围绕我市农村经济和农业发展, 举办多种培训班,培养乡土人才,加快本地人才成长。③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要抓好公务员电子政务的培训工作,加强公务员监督与惩处力度。
3、做好毕业生、军转干部安置工作。大中专毕业生安置就业一直是我市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面对我市经济不发达,就业面窄的现实,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想办法让毕业生就业。一是发挥人才市场作用,规范企业用人制度,主动到各类企业跑需求,定期发布需求信息。二是加大宣传力度,制定出优惠政策,鼓励毕业生自谋职业,自主择业。按照省、石家庄市统一安排部署,积极协调,克服困难,把军转干部安置好。
二、积极促进就业与再就业
我市的劳动就业工作要按照上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下达的总体目标,通过全面落实就业与再就业政策,强化就业服务,增加就业岗位,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转移培训;要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加大劳动力输出工作力度,积极开展阳光、创业、远程教育等培训工作,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省下达的目标以内。
三、积极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健全和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稳步开展农村养老保险工作;要推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全面实施《工伤保险条例》;要加强社会保险稽核和基金的监察与管理。下半年,离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发放率达到100%,社会化管理服务率、养老保险扩面、失业保险扩面、医疗保险参保面要力争上一个新台阶。
四、切实加强劳动关系调整和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力度
要以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为目标,以建立顺畅高效的协调机制为基础,切实做好劳动争议仲裁、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工作,维护广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来信来访、违纪案件立案结案率达到100%。
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劳动保障事务所,要全力以赴抓好本辖区的劳动保障各项业务工作,全面完成各项考核目标。
五、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转变服务观念,提高服务质量
认真开展好树立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良好形象的学习教育活动;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积极开展调研活动;要继续抓好行风建设工作,进一步转变行业作风,要推行领导接待周、首问责任制、特邀监督员、政务公开等制度;要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提高防腐拒变能力,把党风廉政建设贯穿于各项业务工作之中,加大教育力度,落实防范措施,保证干部职工队伍肌体健康;需严肃各项工作纪律,加强对重点岗位和热点工作的监督,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