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乐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报告
一、2022年计划执行情况
2022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全市上下认真贯彻“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要要求,苦干实干、难中求成,保持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活力,全市经济运行高质量发展势态良好,稳中有进。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71亿元,增长8.5%;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10%、9%、8%、10%、8.5%、8%;节能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均完成石市下达任务目标。
(一)项目建设提质增效,有效投资不断扩大。2022年,实施重点项目76个,完成投资112亿元,华宝医疗等9个项目竣工投产,高端制造孵化中心等32个项目开工建设。列入省市重点项目20个,项目个数位列全市第5,总投资110.3亿元,年度计划投资48.45亿元,预计全年完成投资62.1亿元,占年度投资目标的128%。组织四次集中开工活动,共109个项目、总投资132.76亿元,项目个数位列全市第2,其中,产业类项目63个。全年新签约项目44个、总投资217.6亿元。全年争取专项债券资金20.8亿元。开发区营业收入、税收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83%、58%、47.7%。
(二)工业经济持续壮大,发展质量稳步提升。坚持主导产业引领发展,生物医药、装备制造、食品加工、商贸物流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7.5%、17.7%、15.9%、10.8%。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5家、其中新建入统5家,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270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家,河北省专精特新示范企业4家。公共卫生应急产业生产企业达到33家,产业集群基本形成。我市在省县域创新能力考核中从C类跃升至B类。全年预计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1%。
(三)消费市场逐步复苏,经济活力加速释放。主动作为,促进消费,举办了“酷夏好礼·惠动全城”石车秀汽车下乡等促销活动,政府筹资350万元,多次发放消费券,带动消费4000万元以上。限上企业培育成效明显,全年实现新增限上批零住餐企业13家,其中批发4家、零售2家、住宿1家、餐饮6家。2022年,预计限上批零住餐企业销售收入分别增长50.1%、11.6%、30.5%、200%,限上企业消费品零售额完成6.4亿元、增长20.3%。进出口贸易稳步增长,鼓励华宝塑料制品、华明蜡业、望峰科技等14家企业参加广交会、跨境电商博览会等展会,落实“金融护航稳外贸”行动,帮助企业争取各类贷款3100万元以上,全年进出口总值预计增长6%以上。
(四)重点改革持续深入,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全市重大改革任务全部完成。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市场主体达到42165户,民营企业数量突破1万家。综合信用指数在全国383个县级市中跃居第43,同比前进了88位。完成留抵退税1.23亿元、增长12.5倍,研发费用加计扣除1.19亿元,惠及企业100余家。积极探索,创新实施了工业用地“标准地+弹性期”出让模式的“新乐样板”,为企业降低了用地成本。城投公司取得证券市场AA评级。探索实行“开发区+城投公司”运营模式,开发区投融资平台和市政建设平台建成投用。
(五)新型城镇化建设迈出新步伐,城乡融合发展持续提升。实施了38个重点城建项目,木刀沟生态修复一期工程顺利竣工,党校迁建主体封顶,伏羲台上古文旅小镇初具规模,“伏羲巷·鸡鸣城”特色商业街成为网红打卡地;启动了东环东移,打通了三元路,开工建设了新开路过街天桥、富强街上跨新华路桥梁工程,改造提升了城区至行唐等路段,整治提升了荟文路等14条街巷;完成棚户区改造54套,老旧小区改造15个;实施龙腾根脉公园、党建公园等园林绿化工程,新增绿地面积6.3公顷;完成全国文明城市年度测评和全省“城市体检”试点城市工作。粮食再获丰收,总产量达7.18亿斤;建成1万亩高油酸花生繁种基地;西瓜小镇一期博览馆主体工程顺利封顶,入选全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重点项目;新增石家庄市级以上家庭农场1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0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6.5万吨、6.4万吨、16.2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6%、8.7%、14.5%;农林牧渔业总产值预计完成64.9亿元,增长8.2%。
(六)强力推进污染防治,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我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在石家庄市排名第三,稳定退出全省“倒四十”,其中,全年优良天数达到249天、比去年增加7天,PM2.5浓度同比下降4.44%。全面落实“河长制”,市乡村三级河长巡河6800余次,发现处置涉河问题4670余起。深入实施白洋淀上游流域综合治理和保护项目12项,完成10个村庄污水治理。农村江水置换工程实现通水,新增压减地下水133万立方米,沙河生态补水3.9亿立方米,浅层地下水水位比去年同期上升6.33米,位列全省第二。国土空间绿化造林3100亩。开展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启动建设乡村振兴“金环线”示范区,创建省级美丽乡村19个,打造美丽庭院380个、精品庭院120个,摸排整改农村问题厕所1万余座,乡村面貌明显改善。
(七)社会事业均衡发展,民生福祉全面增进。不断优化防控政策措施,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20项民生工程和10件民生实事全部完成。城镇新增就业4827人,农村转移劳动力4836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6%,医保参保率达100.65%。新改扩建市直第三幼儿园等12所中小学及幼儿园;我市被评为省体育工作优秀县。长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养结合项目顺利开工,市医院被确定为石家庄市北部区域医疗中心,市中医院被评为石家庄市级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样板医院。常态化开展道路交通、防火防汛、安全生产、食药品安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扫黑除恶、信访维稳等工作,社会大局持续保持稳定。深入开展国防动员和“双拥共建”,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档案史志、人防、气象、工会、妇女、青少年、老龄、残疾人等各项事业都有新进步。
总的来看,2022年全市经济社会保持了总体平稳、稳中提质的发展态势,但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经济总量小,新开工的重大产业项目,特别是带动能力强、投资规模大的工业项目不多,有效投资支撑力不足;民间投资意愿不强,房地产投资持续负增长;保障改善民生、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仍存在一些短板,尤其是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疫情冲击导致的各类衍生风险不容忽视。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坚持问题导向,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5%、力争实现两位数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增长9%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9%,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以上,外贸进出口总值增长8%以上,主要污染物减排达到省市控制标准。
三、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之年。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全力跑出“跃升之年、展示之年”的新乐“加速度”,力争各项工作走在全市前列。
(一)强力推动项目建设,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一是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紧盯京津雄、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围绕四大主导产业补链、强链、延链,大力开展针对性招商,精准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全年引进10亿元以上项目5个,5亿元以上项目10个,签约项目总投资200亿元以上。二是全力争取各类资金。紧盯国家和省市政策窗口期,充分利用好各种政策性金融工具,谋划实施一批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公共卫生、民生领域等弥补发展短板、契合群众需要的薄弱环节项目,信息网络等“两新一重”新型基础设施项目,积极争取各类资金支持我市项目建设,全年力争到位资金10亿元以上。三是强化项目调度。全面落实项目分包责任制,健全完善项目落地机制,推进项目精准协调服务,逐一研究解决影响项目签约、开工、建设进度的突出问题,力促项目早签约、早进场、早开工、早投产,重点是做好新冉宇年产3000吨氨基酸产品、中龙亿安智能装车机等项目建设,确保年内完成投资130亿元以上。四是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实施开发区道路、供热管网等提升工程,增强园区配套能力。加快建设中水回用、垃圾转运站等项目,积极探索企业在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电价制度改革等方面的政策措施,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力争开发区营业收入增长30%以上。
(二)着力提升产业发展能级,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是做强主导产业。用好主导产业发展基金,持续实施延链补链强链工程,推进柯创医疗物资应急装配中心、兴华生物制药等重点项目建设,壮大生物医药、装备制造、食品加工、商贸物流产业整体规模,确保四大主导产业营业收入增长15%以上。二是做优传统特色产业。继续开展“百企转型”行动,支持防水卷材、石雕、电热制品、灯具、板材等传统特色产业实施技改工程,更新设备、改进工艺,年内完成技改项目36个,力争净增规上企业15家以上。三是培育新兴产业。抢抓国家完善公共卫生应急体系的机遇,发挥华宝、鑫乐医疗等龙头企业示范引领作用,继续引进产业链配套项目,快速推进新乐公共卫生应急产业基地做大做强。加速布局新能源产业,推进三峡新能源农光互补等项目建设,确保国顺风储一体化项目开工建设,建设清洁低碳能源新城。围绕数字经济等领域持续发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扩规模、上档次,重点是推进久乐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等项目建设。
(三)全力推进城市更新,提升城市建设品质。全面对接省市国土空间规划,做好城市整体和重点片区规划设计,高质量推进城市更新,重点是打造城区大外环,建设木刀沟、大沙河、南水北调生态带,实施伏羲大桥、新化公司、燕赵商城周边更新改造,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小街小巷整治、精品街巷打造、城区路网畅通、地下管网整治、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园林绿化提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文化特色塑造、夜景亮化美化等“十大工程”,推动城市建设提形象、出品位、上台阶。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持续开展私搭乱建违章建筑等专项整治行动,实现精细化管理城市再提升。加快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用好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提升数字城管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全面提升新华广场、台北地下商业街等核心商圈品质能级和辐射能力;依托伏羲巷▪鸡鸣城商业街、伏羲公园、邮电北街等原有夜市,优化基础设施、提升服务质量,打造夜经济品牌。
(四)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优化提升营商环境。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稳定市场预期,提振市场主体信心。树牢服务企业和项目建设的“店小二”意识,完善常态化沟通联系机制,把市场主体需求作为制定政策的出发点,聚焦企业难点、痛点、堵点,精准推送、直达企业,全面释放政策红利。大力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最大限度减少行政执法中的自由裁量权。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实现政府职能从“管理”到“服务”的根本转变。统筹落实开发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等工作。
(五)做好农业农村工作,努力推动乡村振兴。一是确保粮食安全。严守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实施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2万亩,确保粮食总产量稳中有升。二是着力发展特色农业。大力扶持正信牧业、 现代牧业等企业发展,确保生猪存栏保持在30万头以上,年产生鲜乳14.5万吨以上。聚焦高油酸花生、西甜瓜等优势农产品,打造岸城万亩高油酸花生示范区,全市高油酸花生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以上。依托我市“三种两养”农业资源和现代牧业、正信牧业、三元乳品、雨润飞腾等龙头企业,加快谋划农产品深加工、肉制品深加工项目,充分发挥供销普洛斯、中垦三农、菜篮子等交易市场资源优势,年内确保新增省级农业化龙头企业6家、石家庄市级以上家庭示范农场10家,推进我市由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变。三是建设美丽乡村。持续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年内改建农村公路13公里,改造农村电网110公里,完成15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推进乡镇污水管网建设,创建省级森林乡村1个、省级美丽乡村20个以上。四是继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优化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着力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持续开展产业就业帮扶,确保脱贫户人均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六)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加快改善生态环境。大力实施生态提升行动,统筹污染防治和生产生活,实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持续强化大气污染治理,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巩固空气综合指数退“后四十”成果。全面加强水污染治理,严格落实河长制,大力推进白洋淀上游流域综合治理,全面加强大沙河、木刀沟“两河”生态修复,确保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稳定达标。持续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建立健全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体系。严格落实林长制,持续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完成营造林3100亩。倡导绿色消费,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发展清洁能源,培育壮大绿色低碳产业,打造新型能源强市。
(七)不断增进人民福祉,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一是不断提升社会保障水平。落实“稳就业”政策,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4000人。完善最低生活保障、临时救助等政策,做好城乡特困供养人员托底工作。二是加快补齐公共服务领域短板。持续巩固“双减”成效,扩充优质教育资源,新建北城学校、市直第四幼儿园。持续推动健康新乐建设,支持市医院、中医院争创省级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样板、中心医院争创石家庄市级样板。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全面提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深入开展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力争图档大厦创建国家一级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落实“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谋划老年养护院建设。三是坚决维护社会平安稳定。优化疫情防控政策,认真落实新阶段疫情防控各项举措,保障好群众就医用药,着力保健康、防重症、降病亡。守牢安全生产底线,防范重特大事故。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信访维稳、社会治安等各项工作,确保社会大局安定和谐。加强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和后备力量建设,强化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做好民族、宗教、外事、档案等工作,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残联、慈善等事业健康发展,促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