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乐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目 录
第一篇 把握新的历史方位 奋力开启新时代全面建设经济强市、美丽新乐新征程 1
第一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1
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发展基础不断夯实 1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2
三、项目建设成果丰硕,发展后劲持续增强 3
四、改革创新不断深化,发展活力竞相迸发 3
五、城乡功能日臻完善,发展支撑更加有力 4
六、污染防治力度空前,发展红利充分释放 5
七、民生福祉明显增强,发展成果全面共享 6
八、社会治理和谐有序,发展基石稳步筑牢 8
第二章 发展环境 9
一、国际国内环境 9
二、机遇与挑战 10
第二篇 坚持牢牢把握指导方针和基本原则 谱写“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新篇章 13
第三章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 13
第四章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 14
第五章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15
第六章 2035年远景展望 19
第三篇 积极融入和服务全省“三件大事” 助推全市发展水平提升 20
第七章 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 20
一、积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 20
二、推动交通一体化 21
三、加强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21
四、创新协同发展新机制 22
第八章 在服务雄安新区建设中实现融合发展、借势发展 22
一、加快培育高新高端产业 23
二、积极聚集高端创新要素 23
三、打造优美生态体系 24
第九章 助力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 24
一、全力搞好赛事各项服务保障 24
二、广泛开展青少年冰雪运动 25
三、探索冰雪项目可持续高水平开展机制 26
第四篇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27
第十章 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27
一、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 27
二、加快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 28
三、加快推进产业技术创新 28
第十一章 推进创新平台建设 29
一、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29
二、加强创新创业平台建设 30
三、推动区域协同创新 30
第十二章 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31
一、加快集聚高端创新人才 31
二、创新人才激励办法 31
第十三章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32
一、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32
二、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 33
三、强化科技创新工作组织保障 33
第五篇 大力发展实体经济 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35
第十四章 加快发展“2+2”现代产业 35
一、做大做强现代装备制造产业 35
二、做大做强绿色食品及现代医药产业 36
三、培育壮大文化创意产业 38
四、培育壮大现代商贸物流产业 39
第十五章 统筹发展“四种类型经济” 40
一、大力发展城市经济 40
二、大力发展区域经济 41
三、大力发展园区经济 42
四、大力发展生态经济 42
第十六章 持续调整优化经济结构 43
一、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43
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44
三、推动生活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44
四、加快质量强市建设 45
第十七章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46
一、着力打造优势产业链条 46
二、超前布局未来产业链条 47
第十八章 建设数字新乐 48
一、深化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48
二、提升政府治理和民生服务数字化水平 49
第六篇 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 深度拓展国内外市场 50
第十九章 积极融入“双循环” 50
一、促进“大循环”“双循环”有效链接 50
二、完善商贸流通网络 50
第二十章 扩大有效投资 51
一、优化投资结构 51
二、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 52
三、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53
四、推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54
五、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54
第二十一章 促进消费扩容升级 56
一、推动消费升级 56
二、优化消费环境 57
第七篇 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 着力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动力 58
第二十二章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58
一、深化“放管服”改革 58
二、加快国有企业改革 59
三、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59
四、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 60
五、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 60
第二十三章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61
一、完善企业支持政策体系 61
二、引导民营企业健康发展 62
三、培养企业家队伍 63
四、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63
第二十四章 扩大对外开放 64
一、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64
二、大力开展招商引资 64
三、积极与自贸区正定片区协调互动 65
四、提升开发区能级水平 66
第八篇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67
第二十五章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 67
一、着力保障粮食安全 67
二、优化农业结构布局 68
三、推进农业提质增效 69
四、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71
第二十六章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72
一、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72
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73
三、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 74
第二十七章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75
一、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75
二、创新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制度 75
三、稳步推进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76
四、完善农业服务体制机制 77
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77
第九篇 优化国土空间布局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 80
第二十八章 强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 80
一、完善空间规划体系 80
二、提高空间利用水平 81
三、优化国土空间结构 81
第二十九章 积极融入省会都市圈 82
一、积极与石家庄全方位同城化发展 82
二、积极融入机场商业生态圈 83
第三十章 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84
一、提升城市规划建设水平 84
二、增强城市集聚和承载能力 86
三、加快小城镇和特色小镇建设 87
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89
第十篇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跨越性发展 90
第三十一章 持续深化污染防治 90
一、扎实推进大气污染治理 90
二、扎实推进水污染治理 91
三、扎实推进土壤污染治理 91
第三十二章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 92
一、推进生态修复 92
二、加快绿色城市建设 93
三、推进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 93
第三十三章 扎实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94
一、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 95
二、倡导绿色低碳生活 95
三、强化资源高效利用 96
四、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 96
第十一篇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99
第三十四章 加强意识形态工作 99
一、严格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 99
二、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99
第三十五章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100
一、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100
二、增加公共文化服务供给 101
第三十六章 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102
一、扩大优质文化产业供给 102
二、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102
第十二篇 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 持续增进群众福祉 104
第三十七章 提高人民收入水平 104
一、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 104
二、完善收入分配机制 104
第三十八章 强化就业优先政策 105
一、稳定扩大就业 105
二、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106
三、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107
第三十九章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107
一、大力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高质量发展 107
二、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108
三、推动普通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发展 108
四、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109
第四十章 建设健康新乐 110
一、加强重大疾病预防体系建设 110
二、全面提升公共卫生事件防治能力 111
三、扩大城乡优质医疗资源供给 111
四、积极开展群众体育活动 113
第四十一章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113
一、完善社会保险体系 114
二、提高社会救助能力 114
三、提升社会福利水平 115
第四十二章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115
一、加快养老服务设施建设 115
二、推进医疗与养老融合 116
三、完善养老服务配套机制 116
第四十三章 打造青年友好型城市 116
一、提升青年思想修养 117
二、服务青年现实需求 117
三、推进青少年权益保障 118
四、营造青年友好环境 118
第四十四章 统筹其他各项社会事业发展 119
一、加强妇女儿童保护 119
二、落实民族和宗教政策 120
第十三篇 坚持共建共治共享 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22
第四十五章 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 122
一、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 122
二、确保经济安全 122
三、保障网络安全 123
第四十六章 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123
一、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124
二、保障食品药品安全 124
三、完善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体系 124
第四十七章 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 125
一、加强社会治安管理 126
二、完善矛盾纠纷多元调处体系 126
第四十八章 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 127
一、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127
二、推动城市社区规范化建设 127
三、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 128
第十四篇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为“十四五”规划实施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129
第四十九章 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129
第五十章 持续强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 129
第五十一章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130
第五十二章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130
第五十三章 加快建设法治新乐 131
第五十四章 健全狠抓落实工作机制 131
第一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1
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发展基础不断夯实 1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2
三、项目建设成果丰硕,发展后劲持续增强 3
四、改革创新不断深化,发展活力竞相迸发 3
五、城乡功能日臻完善,发展支撑更加有力 4
六、污染防治力度空前,发展红利充分释放 5
七、民生福祉明显增强,发展成果全面共享 6
八、社会治理和谐有序,发展基石稳步筑牢 8
第二章 发展环境 9
一、国际国内环境 9
二、机遇与挑战 10
第二篇 坚持牢牢把握指导方针和基本原则 谱写“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新篇章 13
第三章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 13
第四章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 14
第五章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15
第六章 2035年远景展望 19
第三篇 积极融入和服务全省“三件大事” 助推全市发展水平提升 20
第七章 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 20
一、积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 20
二、推动交通一体化 21
三、加强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21
四、创新协同发展新机制 22
第八章 在服务雄安新区建设中实现融合发展、借势发展 22
一、加快培育高新高端产业 23
二、积极聚集高端创新要素 23
三、打造优美生态体系 24
第九章 助力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 24
一、全力搞好赛事各项服务保障 24
二、广泛开展青少年冰雪运动 25
三、探索冰雪项目可持续高水平开展机制 26
第四篇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27
第十章 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27
一、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 27
二、加快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 28
三、加快推进产业技术创新 28
第十一章 推进创新平台建设 29
一、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29
二、加强创新创业平台建设 30
三、推动区域协同创新 30
第十二章 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31
一、加快集聚高端创新人才 31
二、创新人才激励办法 31
第十三章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32
一、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32
二、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 33
三、强化科技创新工作组织保障 33
第五篇 大力发展实体经济 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35
第十四章 加快发展“2+2”现代产业 35
一、做大做强现代装备制造产业 35
二、做大做强绿色食品及现代医药产业 36
三、培育壮大文化创意产业 38
四、培育壮大现代商贸物流产业 39
第十五章 统筹发展“四种类型经济” 40
一、大力发展城市经济 40
二、大力发展区域经济 41
三、大力发展园区经济 42
四、大力发展生态经济 42
第十六章 持续调整优化经济结构 43
一、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43
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44
三、推动生活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44
四、加快质量强市建设 45
第十七章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46
一、着力打造优势产业链条 46
二、超前布局未来产业链条 47
第十八章 建设数字新乐 48
一、深化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48
二、提升政府治理和民生服务数字化水平 49
第六篇 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 深度拓展国内外市场 50
第十九章 积极融入“双循环” 50
一、促进“大循环”“双循环”有效链接 50
二、完善商贸流通网络 50
第二十章 扩大有效投资 51
一、优化投资结构 51
二、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 52
三、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53
四、推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54
五、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54
第二十一章 促进消费扩容升级 56
一、推动消费升级 56
二、优化消费环境 57
第七篇 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 着力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动力 58
第二十二章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58
一、深化“放管服”改革 58
二、加快国有企业改革 59
三、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59
四、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 60
五、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 60
第二十三章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61
一、完善企业支持政策体系 61
二、引导民营企业健康发展 62
三、培养企业家队伍 63
四、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63
第二十四章 扩大对外开放 64
一、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64
二、大力开展招商引资 64
三、积极与自贸区正定片区协调互动 65
四、提升开发区能级水平 66
第八篇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67
第二十五章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 67
一、着力保障粮食安全 67
二、优化农业结构布局 68
三、推进农业提质增效 69
四、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71
第二十六章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72
一、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72
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73
三、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 74
第二十七章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75
一、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75
二、创新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制度 75
三、稳步推进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76
四、完善农业服务体制机制 77
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77
第九篇 优化国土空间布局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 80
第二十八章 强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 80
一、完善空间规划体系 80
二、提高空间利用水平 81
三、优化国土空间结构 81
第二十九章 积极融入省会都市圈 82
一、积极与石家庄全方位同城化发展 82
二、积极融入机场商业生态圈 83
第三十章 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84
一、提升城市规划建设水平 84
二、增强城市集聚和承载能力 86
三、加快小城镇和特色小镇建设 87
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89
第十篇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跨越性发展 90
第三十一章 持续深化污染防治 90
一、扎实推进大气污染治理 90
二、扎实推进水污染治理 91
三、扎实推进土壤污染治理 91
第三十二章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 92
一、推进生态修复 92
二、加快绿色城市建设 93
三、推进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 93
第三十三章 扎实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94
一、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 95
二、倡导绿色低碳生活 95
三、强化资源高效利用 96
四、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 96
第十一篇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99
第三十四章 加强意识形态工作 99
一、严格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 99
二、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99
第三十五章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100
一、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100
二、增加公共文化服务供给 101
第三十六章 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102
一、扩大优质文化产业供给 102
二、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102
第十二篇 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 持续增进群众福祉 104
第三十七章 提高人民收入水平 104
一、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 104
二、完善收入分配机制 104
第三十八章 强化就业优先政策 105
一、稳定扩大就业 105
二、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106
三、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107
第三十九章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107
一、大力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高质量发展 107
二、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108
三、推动普通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发展 108
四、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109
第四十章 建设健康新乐 110
一、加强重大疾病预防体系建设 110
二、全面提升公共卫生事件防治能力 111
三、扩大城乡优质医疗资源供给 111
四、积极开展群众体育活动 113
第四十一章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113
一、完善社会保险体系 114
二、提高社会救助能力 114
三、提升社会福利水平 115
第四十二章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115
一、加快养老服务设施建设 115
二、推进医疗与养老融合 116
三、完善养老服务配套机制 116
第四十三章 打造青年友好型城市 116
一、提升青年思想修养 117
二、服务青年现实需求 117
三、推进青少年权益保障 118
四、营造青年友好环境 118
第四十四章 统筹其他各项社会事业发展 119
一、加强妇女儿童保护 119
二、落实民族和宗教政策 120
第十三篇 坚持共建共治共享 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22
第四十五章 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 122
一、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 122
二、确保经济安全 122
三、保障网络安全 123
第四十六章 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123
一、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124
二、保障食品药品安全 124
三、完善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体系 124
第四十七章 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 125
一、加强社会治安管理 126
二、完善矛盾纠纷多元调处体系 126
第四十八章 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 127
一、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127
二、推动城市社区规范化建设 127
三、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 128
第十四篇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为“十四五”规划实施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129
第四十九章 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129
第五十章 持续强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 129
第五十一章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130
第五十二章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130
第五十三章 加快建设法治新乐 131
第五十四章 健全狠抓落实工作机制 131
前 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新时代全面建设经济强市、美丽新乐的关键五年。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十四五”规划,对于巩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建设“经济强市、美丽新乐”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本规划纲要根据《中共新乐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全市“十四五”发展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人民奋力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规划期为2021-2025年,展望到2035年。